「在這裡,人類用來隔絕雨水的裝置不僅派不上用場,還會妨礙聽覺.雨衣雖能讓人不致淋溼,但在這熱帶地區,那塑膠材質會使人感覺更加悶熱,讓你一身大汗,由內溼到外.此外,亞馬遜森林的雨聲和其他許多森林不同.你可以從中聽出許多訊息.因此,雨點落在聚脂纖維、尼龍或棉布衣物上所發出的聲音,會干擾你的聽覺,分散你的注意力.相較之下,人類髮膚由於質地柔軟輕盈,顯得安靜無聲.對於雨水,我的雙手、肩膀和臉部是以感覺來回應,而非聲音.」樹之歌/David George Haskell
都忘記 #樹之歌 和 #森林秘境 放在書架上有多久的時間,明明就是一個幾乎不接觸大自然的人,書架上竟然有這二本書,旁邊還放著梭羅寫的 #野果 ,這大概就是我僅有的純植物系書籍了.
前天夜裡高雄市區下起大雨,相較稍早傍晚時分的幾滴小雨,夜裡這雨直接把我叫醒,醒來的那刻腦子裡浮現的就是 #樹之歌 這段文字.
我一直都很喜歡雨天,小時候遇到雨天都會想盡辦法穿上雨衣和雨鞋出去玩、某年在深夜抵達舊金山時,坐在車裡靜靜聽著雨水滴落在車頂的聲音、那些年往返於天母錄音室和東湖住家之間,都會走過一條名為雨聲的路、喔,國中時期最愛的歌手叫張雨生,後來在錄音室遇到稱他為小寶老師~
雨啊~雨,是沒有聲音的啊,但當雨直接滴落在我們的皮膚時,那是會有感覺的.在自然中、在生活裡,我們大多需要靠著身體神經系統的感覺去深思存在的意義,不是嗎?但有些感覺我們似乎刻意拋棄了.
於是,那個討厭在雨天騎車,因為車子會髒、衣服會髒、會有溼溼黏黏令人不舒服感覺的我,在大雨後個幾個小時,從床上爬起,堅定了出門騎車的信念,我享受了過程中的汗水和雨水,在六個小時後回家,痛快的沖了熱水澡.
我們究竟把這單純的感覺,遺忘太久了?
=========
大衛喬治哈思克登上吉貝樹的樹冠層,在大雨過後,他立刻享受到強烈炙熱的陽光,快速的將他身上所有的溼氣曬乾,但在吉貝樹的下方卻是溼暗、蚊蟲大肆侵擾的憂鬱環境.
為了要從一顆種子長成一棵大樹,樹就必須學習和周遭所有的動植物、細菌、環境達成平衡,這個平衡包括了展現強勢與低頭退讓.從一顆樹發展出的生態,就是一個社會.
森林教我們的不是只有大自然的物種學科名稱,還教我們身為人類的生存之道,但事實上當人走進森林,就不再是人,而是整個生態鏈中的其中一種動物.
「事實已經證明,互惠與團結乃是森林中的生存之道.但如今,森林本身的生存已經岌岌可危.森林中的生物在面對規模愈大、愈激烈的攻擊時,必須更密切合作才能存活.」樹之歌/David George Haskell
「真正的生命,是我們共同的生命,而非我們各自的生命.」吳爾芙
森林裡所有的物種都理解的道理,人類尚未能夠理解,但若有一本書可以喚起我們與群體共同存在的意義與互動方法,樹之歌已經在提醒我們了.